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2024-05-19 11:22

1.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2.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正确指导国有小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内容拓展:
中小企业(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此类企业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其雇用人数与营业额皆不大,因此在经营上多半是由业主直接管理,受外界干涉较少。
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用意义:
拾遗补缺:中小型企业在满足顾客对某些产品的少量需求或特殊需求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就业蓄水池/中小型企业对于劳动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相大型企业那样严格,因此能吸收大量劳动力。
对技术革新的推动作用:竞争的压力促使中小型企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占领各种市场缝隙,从而使不少中小型企业成为新技术开发的重要来源。

3.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1.2.3.1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很少,而且多掌握在国外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手中。当时的中小企业,实质上是以半手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力量很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快地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收了外国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而大量的代表民族工业的中小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国有中小企业;二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三是个体手工业。
1.2.3.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波动非常大,这是由众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从企业性质来划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与改造时期 (1949~1957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1949年5月~1956年12月,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等因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运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步骤之一。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都转化为国有企业。经过3年的努力,到1952年私营中小企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私营中小工业企业数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116%,就业人数增加了210%。工商业改造时期 (1952~1957年)将所有的私营中小企业全部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私营中小企业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长达22年。
(2)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时期 (1957~1979年)。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全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此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之后,主要是在农村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受 “一大二公”极“左”路线的影响,一部分原手工业者经营的项目转为集体企业,农村一些小型企业家庭工副业也收为公社或大队、小队经营。同时,以社办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社下放企业为基础,形成大量的以公有制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直到1978年。
(3)各种类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至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外开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从东到西、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到90年代前5年,已经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长江地区—内陆中心城市—沿边地区,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具有不同开放功能,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尽管发展期间经历了政策的反复,但改革开放与发展成为主旋律。中小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确保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2.3.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和工业产值均得到显著提高 (表1.5)
表1.5 工业总产值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8年)。
说明: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5~1997年中小企业工业数量为按规模分组的全部独立核算中小企业单位数,1998~2006年为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中小企业。
因1996年的中小企业含义的变化,我国对中小企业工业的数量统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可将1985~2006年中小企业数量的变化分为1985~1997年和1998~2006年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工业 GDP变化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1985~1997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图1.2 1998~2006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资料,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据测算我国城镇就业的75%~80%是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属中小企业),近几年有1.3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些就业岗位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统计数据显示,有66%的新技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出来的。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1.6,图1.3)。
表1.6 2001~2006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续表


 资料来源:我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民建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部、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进行的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及 《中国统计年鉴》。

图1.3 2001~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发展趋势

1.2.3.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1)专一模式。专一模式 (李大元等,2006)就是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即集中人财物,选准突破口,赢得市场,这是由中小企业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很难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无数事实证明,多元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将本身不太丰富的有限资源进行再分割,结果定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而进行专一化经营,提高专业化程度,更专心于某一细分顾客群,对该顾客群的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之服务。同时,由于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单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方便,资源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提高技术,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美国国民罐头公司就通过专一模式取得成功。该公司通过精心选择目标市场卖掉一些无关业务,专注生产罐头。专业化经营使他们的技术获得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也稳步上升,10年内资产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杭州万向节厂也是采取这一经营模式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当然,专一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的方向性问题,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与首要问题。因为专一模式过分依赖某种产品或技术所带来的某一顾客群,如果需求下降、竞争者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这些企业就会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因而企业在采取这一模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市场。一旦选定目标市场,进行某一方面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企业的资源就不能再用于其他途径。因而中小企业要系统分析顾客需求特点、自身能力与资源状况、市场竞争强度及竞争对手状况,选取容易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并进行集中经营。
(2)特色模式。特色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但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实施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有足够的市场,即消费群体;二是价值足够大,大众化的产品如食盐等,价值太小,特意追求特色会得不偿失。特色模式在经营方面,重在特,即差异化,标新立异,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中小企业在行业内不过是追随者,不可能有向行业领先者叫板的实力。然而顾客往往最多熟悉一个行业的前几个品牌,如果没有特别的方法与措施,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且留住顾客。然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企业必须想办法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就是强调第一。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在顾客心目中就是第一。如果这个第一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形成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的加入。如美国七喜公司就巧妙地将自己宣传为 “非可乐”,避开了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的正面交锋,销量大大增加,成为全球销量第三的软饮料。
(3)联盟模式。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往往既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又难以及时很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于是,联盟便成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状况下,联盟是规避、减少风险的有效措施。联盟包括纵向或者横向的联合,纵向联盟,即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盟;横向联盟,即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中小企业既可能与大公司联盟,成为大公司的卫星企业,稳定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为其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与规模相近的企业结成联盟,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生产及联合销售。现代中小企业联盟的优势在于:首先,联盟可获得 “1+1>2”的协同效应。联盟企业由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有资源可发挥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选准联盟企业,管理得力,协同收益远远大于协同成本。其次,可以获得稳定效应。当企业结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后,环境变量就会大大减少,稳定性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联盟经营模式也有其天生的缺陷。首先要注意的是符合市场规律联盟。联盟不是拉郎配,是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即为对方所有的、占优势的资源并不为我所有,从而才有联盟的需求。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信用体制尚未建立,企业失信现象还大量存在,联盟协议可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4.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自2020年初以来,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到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和有关监管带来的挑战,中国的中小企业面临一系列困难。中央政府对它们的大举纾困彰显它们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何谓中小企业,它们的数量有多少?在中国,中小微企业通常是私营企业,且在员工人数、收入和总资产等方面全都不高于政府设定的相关标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中小微企业占比高达99.8%,其中微型、小型和中型企业的占比分别为85.3%、13.2%和1.3%。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超过4400万户,个体工商户9500多万户。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有多重要?它们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贡献巨大,吸纳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的约80%。规模较小的企业也是科技行业的关键参与者。2020年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万家,高科技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
中小企业近来面临什么压力?今年随着中国实现更广泛的经济复苏,制造业中的中小微企业面临居高不下的原材料成本,例如,铁矿石和铜等原材料的价格在全球后疫情时代的复苏中飙升至历史新高。供电紧张和电价上涨也影响中小企业的生产。而港口拥塞、运费飙升等全球航运业混乱也对中小企业构成挑战,导致其利润受损、订单延误等。
中国政府正如何支持中小企业?中国政府为中小微企业推出减税和其他形式的金融支持措施。今年3月国务院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支持政策延至年底。该计划提供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等支持,旨在使中小微企业更容易贷款。去年,中央政府公布减轻中小微企业运营成本的减税措施,还阶段性地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

5.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小企业坚守

     A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了中小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哲学上看,这是强调不符对整体的影响,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①③符合题意;②强调整体的作用,与题意不符;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有时会对整体的功能及变化起决定作用,④不科学。该题选A。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小企业坚守

6.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1.2.3.1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很少,而且多掌握在国外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手中。当时的中小企业,实质上是以半手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力量很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快地恢复国民经济,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收了外国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而大量的代表民族工业的中小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的中小企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国有中小企业;二是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三是个体手工业。
1.2.3.2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波动非常大,这是由众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从企业性质来划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
(1)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与改造时期 (1949~1957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1949年5月~1956年12月,为了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和拥护党的领导、愿意接受改造等因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运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把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由此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主要步骤之一。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都转化为国有企业。经过3年的努力,到1952年私营中小企业取得了迅速发展,私营中小工业企业数量,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116%,就业人数增加了210%。工商业改造时期 (1952~1957年)将所有的私营中小企业全部改造成公有制企业。私营中小企业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长达22年。
(2)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时期 (1957~1979年)。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全部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此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之后,主要是在农村传统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受 “一大二公”极“左”路线的影响,一部分原手工业者经营的项目转为集体企业,农村一些小型企业家庭工副业也收为公社或大队、小队经营。同时,以社办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社下放企业为基础,形成大量的以公有制为特点的中小企业,直到1978年。
(3)各种类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1980年至今)。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外开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从东到西、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推进,到90年代前5年,已经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长江地区—内陆中心城市—沿边地区,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具有不同开放功能,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尽管发展期间经历了政策的反复,但改革开放与发展成为主旋律。中小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确保国民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2.3.3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 《中小企业促进法》和 《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和工业产值均得到显著提高 (表1.5)
表1.5 工业总产值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8年)。
说明:工业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1985~1997年中小企业工业数量为按规模分组的全部独立核算中小企业单位数,1998~2006年为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的中小企业。
因1996年的中小企业含义的变化,我国对中小企业工业的数量统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可将1985~2006年中小企业数量的变化分为1985~1997年和1998~2006年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工业 GDP变化与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1985~1997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图1.2 1998~2006年工业 GDP及中小企业工业数量关系图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相关资料,截至2007年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460多万户,个体经营户3800万户。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0%,上交的税收已经超过总额的一半。据测算我国城镇就业的75%~80%是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属中小企业),近几年有1.3亿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些就业岗位绝大部分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统计数据显示,有66%的新技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生产出来的。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表1.6,图1.3)。
表1.6 2001~2006年我国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


续表


 资料来源:我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经济部、民建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部、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进行的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及 《中国统计年鉴》。

图1.3 2001~2006年我国中小企业工业发展趋势

1.2.3.4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模式
(1)专一模式。专一模式 (李大元等,2006)就是企业集中资源于某一项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即集中人财物,选准突破口,赢得市场,这是由中小企业特点决定的。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源有限,很难进行多元化投资以分散风险。无数事实证明,多元化对中小企业而言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将本身不太丰富的有限资源进行再分割,结果定将力不从心,顾此失彼。而进行专一化经营,提高专业化程度,更专心于某一细分顾客群,对该顾客群的需求特点、购买方式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能更好地为之服务。同时,由于经营的产品与服务单一,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方便,资源更加集中,更有利于提高技术,进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美国国民罐头公司就通过专一模式取得成功。该公司通过精心选择目标市场卖掉一些无关业务,专注生产罐头。专业化经营使他们的技术获得提高,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也稳步上升,10年内资产由1.8亿美元增长到10亿美元。杭州万向节厂也是采取这一经营模式摆脱困境走向成功的。当然,专一模式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企业的方向性问题,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与首要问题。因为专一模式过分依赖某种产品或技术所带来的某一顾客群,如果需求下降、竞争者大规模进入等因素导致市场剧烈波动,这些企业就会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因而企业在采取这一模式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市场。一旦选定目标市场,进行某一方面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企业的资源就不能再用于其他途径。因而中小企业要系统分析顾客需求特点、自身能力与资源状况、市场竞争强度及竞争对手状况,选取容易建立自身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并进行集中经营。
(2)特色模式。特色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推出与众不同但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实施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有足够的市场,即消费群体;二是价值足够大,大众化的产品如食盐等,价值太小,特意追求特色会得不偿失。特色模式在经营方面,重在特,即差异化,标新立异,想人之所未想,做人之所未做。中小企业在行业内不过是追随者,不可能有向行业领先者叫板的实力。然而顾客往往最多熟悉一个行业的前几个品牌,如果没有特别的方法与措施,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并且留住顾客。然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企业必须想办法让顾客购买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特色模式就是强调第一。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在顾客心目中就是第一。如果这个第一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会形成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并吸引新顾客的加入。如美国七喜公司就巧妙地将自己宣传为 “非可乐”,避开了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的正面交锋,销量大大增加,成为全球销量第三的软饮料。
(3)联盟模式。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往往既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又难以及时很好地满足顾客要求。于是,联盟便成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状况下,联盟是规避、减少风险的有效措施。联盟包括纵向或者横向的联合,纵向联盟,即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盟;横向联盟,即与竞争对手的联盟。中小企业既可能与大公司联盟,成为大公司的卫星企业,稳定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为其销售产品或服务,或者提供相关信息。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与规模相近的企业结成联盟,进行联合采购、联合生产及联合销售。现代中小企业联盟的优势在于:首先,联盟可获得 “1+1>2”的协同效应。联盟企业由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有资源可发挥双倍甚至多倍的效用,只要选准联盟企业,管理得力,协同收益远远大于协同成本。其次,可以获得稳定效应。当企业结成横向或纵向的联盟后,环境变量就会大大减少,稳定性大为提高,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联盟经营模式也有其天生的缺陷。首先要注意的是符合市场规律联盟。联盟不是拉郎配,是有条件的、有基础的,即为对方所有的、占优势的资源并不为我所有,从而才有联盟的需求。现阶段,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信用体制尚未建立,企业失信现象还大量存在,联盟协议可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与准备。

7.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年均GDP增长达9.4%,为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美国的3倍多、欧洲的4.5倍、日本的5.4倍。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批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又成为承载着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任务最直接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到2003年末,我国经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6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的出口额占全国的62.3%,上缴税收占46.2%,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 1.国有及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9.6万户。其中,按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19.4万户,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99%(见表1);实现总产值9.34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65.6%。与1998年相比,2003年中小工业企业在家数累计增长23.3%的同时,实现总产值增加近1.35倍(见表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公司型企业法人家数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04年,在19.6万户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达到32919户,占16.78%;实现总产值4.46万亿元,占比达31.35%。 2.成长性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在19.4万户中小企业中,截止到2002年底,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共有8万家,占41.4%。这当中,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按照GEP评估方法,对1.26万户连续4年进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录中小企业样本进行评估,有2933家企业被评为具有成长性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占全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3.6%。此外,按照国家科技部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高新技术总产值达到27500亿元,占全年工业总产值的21.4%,仅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就达32857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2360家;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达12.49万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达61597家,占全部民营科技企业的49.23%。 二、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第一,各地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目前,全国有23个省、市设立了中小企业局,负责中小企业的发展协调工作,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具体措施。如安徽省《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20条意见》;天津市《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等等。 第二,发展资本市场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些省、市、自治区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资本市场与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和发展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继制定了促进地方资本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如上海市出台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七条举措;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广东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争取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资本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第三,中小企业服务工程建设呈现体系化趋势。如深圳市成立了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进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扶持、融资担保、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江西省推进了中小企业五大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投资融资、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五大服务平台。 第四,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措施相继出台。如北京市启动了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为入围企业提供信用评估、贷款担保等方面的便捷服务,目前已有237家中小企业由担保公司担保获得了近13亿元的银行贷款。 第五,实施重点工程为资本市场输送后备资源。如安徽省计划实施的“1355工程”,即从2005年起,重点扶持100户优势中小企业,实施1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30个产业集群、50个创业基地,经过3~5年的努力,争取中小企业GDP总量接近全省的50%。同时,江苏、浙江、广东、上海、陕西等许多地区通过建设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方式,孵化、培育、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发展。 第六,加强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领导和规划。一些地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领导小组、金融工作领导小组等,统一协调公司股份制改造、境内金融市场发展和拟上市公司培育、初审及推荐工作等有关事务。在此基础上,依据建设证券强省、证券大省的战略部署,各地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提出了规划。如河南省提出,要抓住中小企业板推出的有利时机,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通道;浙江省要做大做强“浙江板块”,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数量超1000家,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比2002年底翻一番。 第七,出台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扶持奖励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对企业、企业管理者或股东等的具体奖励措施,调动一切资源,优化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环境:一是实施土地出让金及其他收费优惠政策;二是实施税收优惠或返还政策;三是实行财政补贴或奖励;四是政府给予企业资金支持;五是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六是对历史遗留问题、担保问题、人才问题、管理层的激励问题、资产损失等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第八,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与培育工作已逐渐展开。中小企业板启动以来,仅深交所会同各地证监局、政府部门就联合举办了25期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有1500多家企业6500多人次参加。湖南省启动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深圳市政府提出了“2110工程”,计划在今后3年内实现每年重点组织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进入普及培训期,100家以上基本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进入上市推荐培育期,1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培育期。 第九,海外上市成为各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各地政府对海外上市积极性较高,如江苏省制定并推出了“W3100计划”,即在3年内争取使江苏省的境外上市企业数达到100家。无论是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还是在东北、西北许多偏远省份,有相当一批企业对到海外上市感兴趣。如对深圳民营经济50强的上市意愿情况进行的调查,在25家有上市意向的企业中15家希望赴海外上市。    摘自省技术市场网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8. 请描述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的基础情况和主要特点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正确指导国有小企业改革,大力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一)中小企业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1.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具有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全国工业就业职工1.5亿中,有1.1亿人分布在中小企业,约占总数的73%。特别是在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居高不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以及政府机关精减人员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再就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据统计,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技术进步中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截至1998年底,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1998年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分别增长了20倍、15倍、23倍和50倍。  ----5.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深化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活跃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体制的微观基础。  ----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是马前卒。中小企业的各项改革成果,为大企业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有益经验,也为创造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作出了贡献。  ----(二)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和当前的工作重点  ----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工作要以发展为重点。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使改革前单一所有制结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以工业企业为例,在独立核算的中小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户数、资产总额和工业总产值仅占总数的14.85%、38.5%和22.8%,即85%的中小企业均是非国有企业。另据调查,目前国有小企业改制面已近80%,余下 20%大都是救不活、卖不掉、破不了的极度困难企业。应当说,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样重要。但改革对象主要是国有小企业;而发展则要涵盖城乡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因此,无论从中小企业的主体构成 还是改革进程而言,当前,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应是中小企业工作的重点。  ----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重在“二次创业”。中小企业生存并发展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弹性均明显高于大企业。据统计,目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资金有机构成之比分别为1.83 1.23 1;资金就为率之比为0.48 0.66 1,即中小企业比大企业单位资金安置劳动人数要高,有的要高出一倍,正因为如此,在前10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功不可没。但是,今天的市场背景变了,“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共生,使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即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就业优势将变为竞争劣势。企业两级分化,中小企业将首当其冲。为此,提高中小企业的有机构成和科技含量,实现“二次创业”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决定了当前中小企业推进要区别特点,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中小企业分布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中小企业数量东部、中部各占全国总量的42%,西部占15%;而相应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 26%、西部仅占8%。这表明,在企业规模上,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大于中部和西部,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8倍。实践也表明,选择东部中小企业作业重点试区,就为试点的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小企业还可划分四大区,即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广东、福建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居多,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很重,应主要解决国有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和与大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及配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小企业的汪洋大海,江苏以乡镇企业为主,浙江以私营个体闻名,工作重点是规范引导、扶持发展;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中小企业欠发达,推进第三产业和科技环保型中小企业发展是重点;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企业区位优势明显,可借助“老乡”、“老外”发展中小企业的“两岸三地大中华圈”。  ----此外,地方企业为主体,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支撑层面在地方;中小企业自身基础薄弱,决定了其要么成为大企业的摇蓝(即小巨人);要么成为大企业的伙伴。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要注意调整好五大关系;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吸纳劳动力与科技含量的关系;三是点与面的关系;四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五是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处理好上述关系,把握好重点才能在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体制不顺,“六龙治水”。目前,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属于不同部门。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职称评定等方面职责不清、多方插手、重复收费,“三乱”现象极为突出。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制尚不健全,也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办理商务出国环节多、效率低,往往使中小企业坐失商机。  ----(二)政策不公,市场无序。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够公平。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士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无此改革成本参与改组;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致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三)融资困难,告贷无门。一是供应不足。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来就少的贷款数量更为可怜,贷款供应缺口加大。二是保证缺乏。银行只认可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作抵押,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难。三是辅导薄弱。中小企业贷款难、寻保难与其资信等级不够有关。建立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已迫在眉捷。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基于上述原因,福建省中小企业约有52%无力从银行获得货款,致使 21.6%的中型企业开工率不足50%;73%的小型企业开工率低于80%。  ----(四)产权不清 ,缺乏动力  ----由于政策不公、行业限制,个私企业戴“红帽子”(集体、乡镇企业)穿“洋外衣”(三资企业)现象普遍。据调查,上海市“假集体”占全市集体企业的20%左右,泉州市乡镇企业中有相当部分为个私企业。由于产权不清,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愿做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人为限制。  ----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是存在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现行政策  ----目前实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虽大部分并不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从受益主体来看,基本上或相当大部分是中小企业。  ----1.乡镇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所提税可按应缴锐款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不再税前提取10%;国家在信款上重点支持乡镇企业的出口创汇、东西部合作和农村适用技术转让(星火计划项目)三个方面。  ----2.鼓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就业政策。新办法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后年度起征所得税2年。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脱离技术转让及发生的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免征所得税。  ----4.支持贫因地区发展改革政策。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民族自治地方企业,需照顾鼓励的,经省政府批准,可定期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  ----5.支持和鼓励第三产业政策。1)为农业生产的行业企业,其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得免征所得税;2)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3)新办独立核算的咨询、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或单位,开业之日起,第一至二年免征所得税;4)新办独立核算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免征所得税,第二年减半征收所得锐;5)新办独立核算的公用事业、商业、物资、外贸、旅游、仓储、居民服务、饮食、文教卫生企业或单位,自开业之日起,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1年。  ----6.福利企业政策。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生产企业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盲、聋、哑和肢体残疾)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的35%以上免征所得税;安置“四残”人员占生产人员总数超过10%不足35%,减半征收所得税。  ----7.小型企业所得税政策。1994年税制改革确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的比例税率。为照顾小型企业税赋能力,对年利润在3万元以下企业,减按18%征收所得税;3至10万元企业,减按27%征收所得税。1998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年销售额180万元以下的小型商业企业,增值税率由 6%调减为4%。  参考资料:  http://www.business-study.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798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